| 
x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一、「與樂為慈,拔苦為悲。」不待對方開口,伸出你的援手。慈悲是菩提正因,成佛種苗。我個人淺見「所謂慈悲是一種人性的自然」。就像你看見一位老人快摔倒時,你會很自然的伸出一隻手,幫忙扶一下。此時並不需那麼多的佛學理論,告訴自己依据佛法你應該如何?個人認真正慈悲的人,不是等待别人告訴你,需要你的幫忙。而是在一切眾生有需求時,你大慈大悲之心,己經觀照到他們的需求,不待對方開口你己經伸出你的援手了。
 二、常存身同體受之心。沒有經歷的人,常常會用自己的現狀去,評論一件事。如此往往看不到對方的需求,也不知對方痛苦所在。譬如一個青年小伙子,與一位手脚有問題的老人一同去爬山。小伙子腿脚利落,爬起山來輕輕鬆,怡然自得。可是看見老人遠遠落後,忍不住會懷疑老人為什麼不走快㸃?老是落後影響大家的進度。豈不知老人已經很努力的拼命跟上,也懷著不好意思怕躭誤大家。所以若無同理心,不知放下己見,站在別人的立場,及角度去看事情。就永遠無法知道别人的難處與不得以。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先能以其之立場體會其苦,方能知其苦之所在,進而拔苦舆樂,否則只是一方自以為是的所謂幫忙而己。
 三、慈悲要有智慧。有時常將鄉愿或滿足对方一時的慾望,誤認為是一種慈悲。人會因為一時慾求不足,而陷入痛苦,甚至憤怒狂心不已。若你看到此時其被慾求不得,折磨得半死不活。於是乎你滿足了他的慾求後,你可以看到其痛苦瞬間消除,臉上洋溢著慾求得到滿足後的笑容。不知此時,你是慈悲,還是為日後種下更深痛苦的種子?慈悲?智慧?亦或是愚痴?
 四、慈悲要隨順因緣,善巧方便。此處我用一個寓言故事,做為大家探究思考的方向。
 以前有一間觀音庙很靈驗,有位修行人就到庙裡參拜觀音菩薩,見到菩薩如此妙相莊嚴,就生起希有難得之心。於是乎就跪求觀世音菩薩,希望自己也能成就如觀世音菩薩一般。當下觀音菩薩就顕現告訴行者,你要成為觀音菩薩很簡單,只要做到一件事即可。菩薩要修行人暫時代替祂的位置,但無論任何人來前來祈求,其只能聽但不能說話,如此做到即可成就。修行人很高興說這簡單。於是乎修行人就代替菩薩的位置,聆聽各方祈禱。首先遇到一位富翁,為膝下無子而煩惱,前來祈求觀音賜子。結果在祈求後,禮拜觀音時不小心將懷中錢包掉到地板上,而不自知就走了。第二位來祈求的是一位窮苦的工人,為無錢治療女兒的病煩惱,來到觀音面前祈求,双手合掌虔誠地將自己的困難向菩薩訴苦一番,完後低頭三拜,起身時發現地上富翁掉下錢包,以為是菩薩顕靈了。於是就歡天喜地的回去為女兒治病。此時代觀音的修行人,本來要告訴工人那是富翁掉的錢包,但想到觀音菩薩告誡說,不能說話也就忍住了。第三位是一位即將出海補渔的漁夫前來,祈求出海平安。正在祈禱時,剛好撞見剛才祈求回到家發現錢包不見的富翁,怱怱忙忙的趕回來,富翁一見庙裡只漁夫一人,就認定漁夫拿走他的錢包,两人當場就拉扯起來,此時代觀音的修行人,再也忍耐不住了,就開口說到,錢是工人拿的不是漁夫,富翁一聽就放開漁夫,跑去跟工人把錢要回來。結果,工人的女兒因無錢治病死了,漁夫出海遇風浪也死,如果漁夫與富翁两人之間的爭吵,或拉扯久一㸃,或許漁夫就會躭誤了時間,出不了海逃過一場死刼。富翁或許也會因為巧合幫了工人女兒活其一命,以此功德或許有天賜麟兒的可能。此代觀音的修行人,自以為做好事、公正正義,但却壞一段善巧因緣的安排,這種事是否是你我常犯的呢?
 因此慈悲要隨順因緣,善巧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