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真言宗 宝海
查看: 16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弘法大師--即身成佛義蒙鈔」淺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9 12:5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壹、即身成佛義蒙鈔
一、書書題

即身成佛義凡書題皆為一部書之總標示,其全部內容,完全概括於書題中,所以只要能瞭解書題之含義,就不難推知此書之大概枝葉了。自古以來,解釋經典最先重視書題,如三論宗以依名、因緣、顯道、無妨四種方法解釋其義;天台宗用通別、五重玄義、四悉檀等方法解說;華嚴宗亦用能詮、所詮、證文就義等方法解釋說明;其它顯教則以六種解釋、七種立題等方法解釋標題。只有真言宗立「即順門」、「不共門」二者,「即順門」亦用六種解釋、七種立題等方法,與顯教相同,而「不共門」則以三大、三密、五佛、五智」等本宗不共之法相來解釋題目,此處則以「不共門」之法相來解釋之。

即身成佛,乃父母所生下給我們的這個肉體,就是佛,或者是可以成佛的意思,所以「即」這個字,並不是兩個物體相合,而是「當體全是」之義。若簡單的以金胎兩部來說明,「即身」乃指凡夫的肉身,由地、水、火、風、空五大因素組合而成,此五大為萬物生長的本源,一切德性皆含藏在其內,所以稱為「胎藏部」。

「成佛」乃指所開悟者,什麼是「悟」呢?即凡夫之心識作用,為第六識大之德用也,此第六識大中,隱然包含堅固不壞之智德,所以稱為「金剛部」。「即身」表為「胎藏部」,成佛「表為」金剛部,故本書以「即身成佛義」為名,詮釋「即身」、詮釋「成佛」,亦不啻詮釋金胎兩部也。次以三大釋之,三大即體、相、用三者。若由平等之體大方面觀察,則「原始之初」與「根本」不二。無有分別,眾生與佛一體,吾人自然即是已成之佛,不須經過修行才成正覺也;但是若由有分別之相大而言,則佛就是佛,眾生就是眾生,不經過修持,如何成佛呢;若由有活動表現之用大詮釋,則法界森羅萬象。無不具有靈妙之活動,即行者皆必須以「自身即佛」之理念,將佛陀的德性,發揮於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之中,無有間斷。此外更有三部、五部等說明,來解釋「即身成佛」之義,為恐繁冗,就不再敘述解說了。根據其它版本的「即身成佛義」曾經解釋「即身成佛」有三種含義:(一)理具成佛(二)加持成佛(三)顯得成佛,約略說明如下:

(一)理具成佛:即一切眾生如實了知自心遠離因果,法爾自然,具足金胎兩部曼荼羅功德的道理,當體即是佛,不待顯現。


(二)加持成佛:由實際的修行三密加持,使自身的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三部諸尊之德性,速疾顯現。換言之,即手結印契、口誦真言、意念住於本尊的三摩地觀想中,而自身外無本尊、本尊外亦無自身,念而無念,觀而無觀。使本尊與自身加持涉入,我即本尊。本尊即我,相應一致,此為加持成佛。唯此加持成佛,只有在修持而住於本尊三摩地時方屬之,一出此境,不免又為妄念所擾,而成凡夫了。

(三)顯得成佛:若一再的修持此三密加持的瑜伽觀想,無有間斷,直至習慣成熟,行、住、坐、臥,皆住於本尊三摩地中,最後,於行者肉身,顯現本有之果德,獲得身土無礙之十界平等身,自心開顯諸佛的淨土佛國,具足諸佛德性,乃真實的成佛,謂之顯得成佛。此三種成佛,若以本有、修生二者言之,則理具成佛相當於本有,離於因果,卻因果不二,無有分別。加持成佛、顯得成佛則相當於修生,加持成佛為因,顯得成佛為果。若以體、相用三大言之,則理具成佛相當於體大,加持成佛相當於相大,顯得成佛相當於用大。大師在此篇雖沒有明白的說出,但這些意趣,實已包含在其中了。

本書題「即身成佛」之命名,自古以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是以「付法傳」中,大師自作的惠果和尚傳裏提到,惠果和尚常對門人說,金剛界、大悲胎藏界兩部大經,乃諸佛之秘藏;即身成佛之路也,普願能流傳法界,度脫有情眾生……等。蓋大師入唐時,在青龍寺接受惠果和尚之密法付囑,故於師訓中,取此四字,作為此書之題名。此實為最有根據之說法了。

第一節引用經典之文詞為證明,以確立「即身成佛」之理論本論沒有序分(寫此論之時間)、流通分(寫此論之地點)(佛菩薩所說的經典才有序分、流通分,如:一時我聞,佛在舍衛國….…等,首尾都在論述「即身成佛」的依據及含義。大致可分為二段,第一節--引用經典來證明「即身成佛」理論的正確;第二節--對於經典中引用之「即身成佛」,解釋其義理之差別。

第一節可分為三部分:一、以問題的解答,來說明「即身成佛」所依據的經典。二、引用經典裏的八段文詞,來證明「即身成佛」的理論依據。三、總結以上之證文,而確立「即身成佛」的教義。

一、首先問曰:一般的經典、論著都說,須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而真言宗所建立的「即身成佛」理論,有什麼憑據呢?答曰:此乃依據秘密藏中,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經典集結而成的。一般經論則包含了法相、三論、天台、華嚴四宗,其中天台、華嚴兩宗,雖然沒有說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所詮釋「即身成佛」的道理,僅止於義理上之闡揚,而沒有談到修行方法,若和依三密加持而修行的真言宗比較,仍屬於顯教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的範圍了。秘密藏者,就是指下文所引據的二經(大日經、金剛頂經)、一論(菩提心論)。而龍樹菩薩所作的菩提心論,為何也稱為如來所說的呢?因為龍樹菩薩的本地就是妙雲相如來,而且其論中所詮釋的內容,不外是宣說法身如來內證之秘旨,故皆稱為如來所說也。

二、引用經典的八段文詞來證明

(一)金剛頂經說:修此三昧者(指大日尊一字頂輪王三摩地),現證佛菩提。此「金剛頂經」乃指不空三藏所譯「金剛頂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簡稱「金輸時處儀軌」,乃大本「金剛頂經」之精萃。三昧即三摩地,由梵語翻譯而成,在此翻成等念,等持、等至,即心住於一境而不亂,契入本尊內證之德體,而與大智相應的殊勝定也。大日尊一字頂輪王,乃由大日如來頂上所化出的金輪明王的聖號。此金輪明王可分為大日金輪與釋迦金輪二種,前者為大日如來所現之金輪明王,頭戴寶冠,眼如素月;後者為釋迦牟尼佛現之金輪明王,頂上為螺形之髮髻,全身發出金黃色的光芒,手結定印,印上有一個金輪,具足相好光明,為應身佛所化,位居胎藏界曼荼羅之釋迦院。此處所指,乃前者之大日金輪,故特別加上「大日尊」三字。一字者,乃此尊以「勃林」一字為真言之故。頂者,代表「無上」的含義。輪王者。如世間輪王(國王),為人中之最尊貴者,此尊在諸佛中。亦居於最尊高之位也。

(二)又云:若有眾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

謂此教者,指法佛自內證三摩地大教王。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言初地,是則自家佛乘之初地。具說如地位品中。十六地者。指十六大菩薩者,具如地位品說。

又云以下之文句。引自於金剛智三藏所譯「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之文中。所謂此教者以下之文詞。乃弘法大師,詮釋經中密義的解釋。

法佛自內證三摩地大教王就是指法身佛--大日如來內心證得三摩地勝定的金剛頂大教王經。歡喜地並非顯教所說的菩薩十地之初地,乃是金剛薩唾的本初心地,為密宗的專有理論,故云真言宗自家專論的佛乘之初地。

十六生者,不是指隔世輪迴十六次生死,乃是指生起十六大菩薩的功德。十六大菩薩就是以阿佛、寶生佛、彌陀佛、釋迦佛四位佛陀的德性,展現而各司一德的薩、王、愛、喜、寶、光、幢、笑、法、利、因、語、業、護、牙、拳十六大菩薩,修行至此十六尊功德圓滿。即於第十六--拳菩薩之位,具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四佛智,合此四智,就成法界體性智,所以生起十六大菩薩功德,大略就是指修得五智。而證得法身佛大日如來之妙果了。

(三)又云: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成無上覺。又云以下之文句,引自不空三藏所譯「觀智儀軌」之文,全名為「成就妙法蓮華經瑜伽觀智儀軌」,此儀軌也被判定屬於金剛部,所以用「又云」放在開頭。現在把全文恭列如下:皈命釋迦牟尼佛,演說方廣大乘經典,為諸菩薩開示如此深奧而最殊勝的真實教義,若能依此殊勝的真實教義修持,這一生就能證得無上正覺。殊勝的教義乃指五相成身觀與三密加持,依照五相三密的教法,修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或三月(三七、七七、三月並非指修行時間的長短,乃是指真實的契入本尊之三摩地,轉識成智而即身成就也。),就能在此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了。

(四)又云:應當知自身,即為金剛界,自身為金剛堅實無傾壞,我為金剛身。

此又引用「三摩地法」之文句,上一段所引用的,乃是「流通分」裏的一段偈子,這裏則引用--五相成身觀(即1、通達菩提心。2、修菩提心。3、成金剛心。4、證金剛身。5、佛身圓滿)中,說第四相--證金剛身之文。

(五)大日經云: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秘密。大日經為善無畏三藏所譯,全名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此處所引用的文句,為第三卷--悉地出現品。

(六)又云:欲於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親,於尊所受明法,觀察相應作成就。此段也是引自大日經第七卷--真言行學處品之文句,悉地大約可分為世間之悉地與出世間之悉地。隨其所應……等三句。其意乃為:在尊貴的上師處接受灌頂,受持本尊之修持儀軌,此本尊則隨行者自身宿世之因緣所相應,而能最快成就之聖者。依照儀軌的方法修持,等到行者身、口、意三業清淨,與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完全契入,平等無二,就可以證得世間、出世間之大成就了。

此經所說悉地者,指持明悉地及法佛悉地。大空位者,乃如來之法身等同虛空,廣大而無礙,包含眾象,常恆而不變,故曰大空;位者,諸法所依住之處,故曰位,所以大空位就是指法身佛--大日如來之位也。身秘密者,指法身佛身、口、意三密,連等覺菩薩都難以覺知,十地菩薩更是無由窺知,故名--身秘密。上一段為弘法大師對大日經文的詮釋。悉地梵語為,翻為成就之義,由持誦真言明咒之功德,所成就世間的神通,稱作--持明悉地;成就法身佛之果位,稱為法佛悉地,就是「即身成佛」的果位也。大空位亦指法身佛之位,所謂法身有周遍法界而無所罣礙,包含宇宙萬象而無有遺漏,橫遍十方三世而不變的三種德體,剛好和虛空有無、包含、常恆三種含義一樣,所以比喻為--大空;又為人法一切所依住之本體,故稱為--位。

身秘密,乃謂法身佛之身、口、意三密,因位的等覺菩薩尚不能覺知,更何況下至十地菩薩以下,故舉身秘密以含攝語、意二密也。

說「三摩地」者,法身自證三摩。諸教者,他受用身所說--顯教。

此段引自龍猛菩薩--「菩提心論」中,「明勝義、行願、三摩地」三種行相中的「說三摩地菩提心」之文句。三摩地,梵語為叫,翻成中文為「等持」或「等至」的意思,即所謂的「禪定」。三摩地並非一定限於密教所專有,弘法大師為恐讓人看了容易誤解,所以特別解譯說:此處之三摩地,乃指法身佛--大日如來自性內證法門的「五部祕觀」和三密妙行等。而這些殊勝的妙法之所以稱為「等至」的理由,就是由觀想本尊與自身平等無二,直到證得如來之真實境界,才可稱為「無上的三摩地」啊!又論中「諸教者,他受用變化身所說--顯教」,乃指法相、天台、華嚴……等之顯教也。

(八)又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此段也是引自「菩提心論」結尾的偈文,其含意大概如下:

若有人想要證得佛陀的一切智智,而能通達徹悟「勝義」、「行願」、「三摩地」這三種菩提心,只要具有父母所生下來的這個有漏而不淨的身體,就可以在一念、一段時間、乃至一生當中,很快的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了。

三、總結立義:

依如是等教理證文,成立此義。

以上所引用二經、一論的八項證明條文,就是證明教義、教理的條文,都明白顯示「即身成佛」的教義得以成立。


此外,「即身成佛」的證據,在其他的經典、論著中,也有過記載,舉例如下:

(一)大妙金剛經云;得證佛身,無有生死,不轉肉身,得無漏果。

(二)文殊五字陀羅尼頌曰:能以凡夫身,速成就佛身。又曰:即於一座中,便成最正覺。

(三)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義軌云;由入三平等,善住瑜伽故,自身同本尊,在凡成正覺。

(四)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云: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其他如「如意寶珠秘密成佛金輪咒王經」及「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中,都有記載「即身成佛」的文辭,因為有人懷疑是後人所作,所以就沒有完全敘述出來了。


第二節名義差別

此節專門解釋「即身成佛」在諸經論中的義理差別,可分為十小節:

(一)首先請問「即身成佛」的名義差別。

(二)以偈頌來回答問題。

(三)大略的解釋偈頌分科。

(四)解釋偈頌第一句。

(五)解釋偈頌第二句。

(六)解釋偈頌第三句。

(七)解釋偈頌第四句。

(八)解釋偈頌第五句。

(九)解釋偈頌第六、七兩句。

(十)解釋偈頌第八句。


一、名義差別

如是經論字義差別云何?此句之含義,乃指前面所引用的經論中,「即身成佛」的名字,其義理的分別,究竟如何?用這一個問題,來作為以下的偈頌與長行解答之開頭也。

二以偈頌答

頌曰:六大無常瑜伽(體)

四種曼荼各不離(相)

三密加持速疾顯(用)

重重帝網名即身(無)

法然具足薩般若

心數心王遍剎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

圓鏡力故實覺智(成佛)


這裏以偈頌來回答上面的問題。關於此頌的作者,根據別種版本的「即身義」中,有:「唐大阿闍梨作頌成立此義」這句話似乎明白指出,此頌是惠果和尚所作。又根據天台安然和尚的「菩提心義判供養法四重秘釋」有:五供養諸尊,六大所和合。大曼荼羅身,真言色身中,文字句義等。法曼荼羅身,手印標幟等。三昧耶法身,行住威儀等。羯磨之法身,……。等句,是弘法大師回國時,由青龍寺送到船中之說詞,因此頌中既然有「六大」這個名詞,那麼「六大緣起」這個名詞,必定也是出於惠果大阿闍梨的口傳了。但是,既已列在此書中,並且成為大日經的開題偈頌,或許是秉承惠果和尚的口傳,仍應斷為弘法大師撰作為宜。(譯者自按:此處當有兩種可能:一、此頌完全是惠果大阿閣梨所口傳,經弘法大師照本寫出。二、由惠果大阿闍梨口傳真意,經弘法大師集其大成而撰。學者無須牽強在意。)

三、總釋偈頌分科

釋曰:此二頌八句以歎「即身成佛」四字,即是四字含無邊義,一切佛法不出此一句,故略述兩頌顯無邊德。頌文又分二:初一頌歎「即身」二字,次一頌歎「成佛」二字。初中又分四:初一句體,二相,三用,四無礙。後頌中有四:初舉法佛成佛,次表無數,三顯輪圓,後出所由。

第一段總釋此偈頌乃讚嘆「即身成佛」四字,含藏了無邊佛義,一切佛法皆不出於此,故以此偈頌,略述其無邊德性。第二段為分科,略述此二頌八句分別所代表的含義。

四釋偈頌第一句,分四:(一)釋「六大」二字(二)釋「無常瑜伽」五字(三)合偈頌(四)配即義。

(一)謂六大者,五大及識,大日經所謂「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如空等虛空」,是其義也。

六大者,地、水、火、風、空五大和識大也。大日經以下之句子,乃引用具緣品所說偈文,來證明六大的理論,真的是大日如來於自證法樂時,所垂示的。而「我覺本不生」五句,與六大如何配合呢?
列表如下:


我覺識大

本不生地大

出過語言道水大

諸過得解脫火大

遠離於因緣風大

知空等虛空空大


我覺即是大日如來自覺覺他之佛智,所以取代表菩提心種子的字,來配屬識大。本不生者,本來具足,並不是依因緣而產生,故與具「空、有、不空不有」三義之字相當。

出過語言道者,言語道斷之義(離一切言語)。「語言」梵字為??。第一個字,內含字之聲韻,字含藏「不可得」之義,即「言說不可得」也,故與字相當。

諸過得解脫者,「過失塵染」梵字為,第一個字,內含字之聲韻,即「諸過不可得」之義(離諸戲論,放諸過自不造作,而不可得也。,故與字相當。

遠離於因緣者,「因業」梵字為,第一個字,內含字之聲韻,即「因業不可得」之義(諸過既已不可得,故遠離於因緣;因業既已泯絕,故不可得也),故與字相當。

知空等虛空者,「等空」梵字為,內亦含之聲韻,即「虛空不可得」之義(因業不可得,故證知一切皆空,最後連此「空相」亦泯絕,契入諸法實相,故曰虛空不可得也。)故與字相當。

此、、、、五字依密教法相本為地、水、火、風、空五大之種子字,詳如大日經三種悉地儀軌等所說。

有人認為善無畏三藏解釋此偈文時,以「我覺本不生」一句來詮釋菩提實義之字門,「出過語言道」以下等句,來轉釋字門的意義,似乎與大師引用此偈文引證分釋六大之旨不合,實則所詮說之相仍然一致。

因為善無畏三藏由字之緣起,來解釋偈文,大師由六大之緣起,來立義闡述,字與六大不過開合之不同。進而言之,由大師之六大緣起說,可以知道善無畏三藏之字緣起,不是一般所談的頑空;而由善無畏三藏之字緣起說,可以知道大師之六大緣起,亦非外道所立之六大。二者似乎相異,而實則相通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宝海论坛 繁体中文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4-20 01: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