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真言宗 宝海
查看: 12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言教義彙集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3:3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佛法不止釋迦佛法而己
顯教經記載:在釋迦佛之前有過去七佛,佛滅後有彌勒佛等語,即可證明佛法不止釋迦佛法而己。在真言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中,釋迦佛為其中之一尊。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更有賢劫千佛,亦可證明佛法不止釋迦佛法而己。
在佛教史上歷史學者(無實修之學者)依據史實考據,對於大乘佛法及密乘佛法是否為釋迦佛的教法存疑。但過去大乘有實修菩薩,諸如龍樹、寂天及無著等皆提出與學者不同的看法,認為大乘、密乘皆為釋迦佛所說之佛法。
依據真言密教的思想,在胎藏界曼荼羅中,釋迦院之釋迦佛有釋迦之自性身(即本地大日如來)、釋迦變化身住法界宮為密教根機說密教及為顯教根機示現樹下成道說三乘、一乘佛法,所以,以釋迦即大日,大日即釋迦的觀點言,顯密佛法皆釋迦佛所傳亦不為過。
只是諸如靈山示現等,佛住清淨相中開演佛法之事蹟則非歷史學者所能了知,唯實修之清淨人方能知之,故大乘佛法及密乘佛法等經典中多有記載,於釋迦佛生前或涅槃後之教法出現。
總之,顯教機所見者因受根機眼根所限,故只知顯教佛法,以其心眼所見沒錯,但若執佛法唯釋迦佛法而己,則大有問題。是故以密教根機心眼所見又是另一佛法世界,所以,佛法非唯釋迦佛法而己,但釋迦佛法與法身佛、報身佛及化身佛等諸佛所說之佛法,其本質絕對是一如的,故要判斷佛法用「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為判斷依據不會錯。若以依法不依人觀點來論斷,更是如此,佛法常恒三世,何限史實之釋迦佛法而己。因此,學佛法之人勿執己見云佛法唯釋迦佛法而己,應放大眼界,開放胸懷放眼看法界,或許可以圓通諸佛法而無礙呢!



真言密教之正機
真言密教機有利鈍之別,軍荼利佛頂經云:若修此法經一百八遍現證佛身,上根成就也。若修此法經一千遍現證佛身,中根成就也。若修此法經萬遍現證佛身,下根成就也。
大日經疏第六云:諸眾生有漸入、超昇及頓入者,然其三者所超者畢竟同歸。漸入者如乘羊乃迂迴機,超昇者喻如乘馬者乃漸次機,頓入者猶如得神通乃直往機。此三種機根即真言密教即身成佛之漸、超、頓之正機。
真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四十二地階次不同,從初位隨分漸證諸根,至深信如來秘藏依之實踐修行成菩提之地前信行位,進而再由入地初發淨菩提心時見曼荼羅己便生大歡喜之初歡喜地,乃至第二位……越廣越深,終至十地而後見圓極位成就最正覺,共五十二階位。如是要漸歷諸位方得即身成佛者,即真言密教之漸進正機。
真言密教更有深行灌頂於一座定中可成辦威儀事業一座成覺之事。真言行者坐禪住五相成身觀,念自身成本尊時不起其座,三摩地之德即現前成就本尊身。如是即身成佛機能於最初發心入大日三摩地晝夜四時修行成就大日如來,此即是真言密教不需歷位之絕位超昇正機。
然真言密教之頓成機,如大日經疏第九云:如初發心時所成功德其數與如來相等,無邊功德悉於初發心所得,此一念攝多劫之機,即真言密教不需歷經階位之頓成正機。


真言密教的機根
人類之智慧有先天與後天之分。真言密教認為不論先天與後天優劣之人能夠獲得啟發者一定是具有宿善之根機。所以,真言密教行者灌頂儀式不一,全在阿闍梨之因機施設,一經灌頂儀式依如來三密加持,即能發動宿善之根機而得即身成就之可能。
因此,寶鑰具光鈔中云:機之引動就如草芽之發生般,行者在聽聞法教時能馬上產生反應,而過去的善宿萌因得以成熟,領悟法教話語及善解話中玄機,這就是因為有智慧宿根的緣故;相反地,智慧宿根淺便會造成愚昧。因此,機根之不同就會產生非真言密教根機及真言密教根機兩種。
弘法大師對機根的分類如下:
二類機分為十三種:1顯教機、密教機,2順次機、現證機,3信解機、深信機,4迂迴機、直往機,5劣慧機、勝慧機,6小機、大機,7下根下智機、上根上智機,8鈍根機、利根機,9兼所為機、正所為機,10有相劣慧機、無相勝慧機,11漸機、頓機,12從果向因機、從因向果機,13正機、結緣機。
三類機分為五種:1頓機、漸機、超機,2正機、傍機、結緣機,3迂迴機、漸次機、直往機,4未發機、己發機、囑累機,5第六識發心機、第八識發心機、第九識發心機。
秘密辭林記載:真言密教的根機有三種。
一、結緣灌頂機:即與大日如來灌頂結緣,隔生成佛之機。
二、受明灌頂機:即接受一尊一印之法灌頂,依法修行分證即身成佛之機。
三、傳法灌頂機:即接受傳法之灌頂,當下揭開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之發心即到即身成佛之機。
摘自吾師 寶海阿闍梨真言密教根機論之開示,今茲特就真言密教之對根,介紹如下:(欲深入了解者請看網上初機學佛篇真言密教根機論全文)
根機之別:
1、結緣機:能於今生結緣隔生成佛者。
2、傍機:對密教的信仰能於今生修行隔生成佛者。
3、正機: (1)有相劣惠之小機 1 迂迥之機:從顯入密。 2 直往之機:直入密教。(2)無相勝惠之機:1第六識發心:漸。2第八識發心:超。3第九識發心:頓。
有相劣惠之根機者須循序修持才能直證菩提,介紹如下:
第一結緣之根機者:初對真言密教真理、法教產生信仰之心者。此機雖頗為鈍根,但到底亦能即身成佛,能於今生結緣隔生成佛。
第二傍機之根:多少對真言密教真理、法教略有涉入,未全迷信於方便之信仰,亦知一心信念到底能即身成佛之義者,能於今生修行隔生成佛。
第三正機:即是正得即身成佛之機,大、小二機之分別。小根機者又有二種:一、迂迴之機,此機初於顯教信仰後進入真言密教修持,循序漸進漸能即身成佛。二、直往之機,此機初入即能信仰真言密教,但非上根上智要充分修持,尚需依修行之結果漸契即身成佛。



真言密教發菩提心相
不空菩提心義云:發菩提心之相狀有二大類:一、以行位相狀區分,二、以功用相狀分類。
一、以行位相狀區分者如長耳三藏云:初修習之種性發心有三:(一)、假相發者乃藉由善知識之善友力、受持律儀戒之力及如來藏內熏與信等五根之法力而發起菩提心;(二)、輕想發者乃行者經假相發後,發起菩提心自利利他漸次熟習後,獲得如輕毛無倚之自在輕安所發起之菩提心;(三)、信想發者乃行者經輕想發心後,漸漸修習信心澄淨契入十信之發提菩心,故名為信想發心。
二、以功用相狀分類者發菩提心有:信成就發菩提心、解行發菩提心及證發菩提心三種。即是菩提心論所云之行願發菩提心、勝願發菩提心及三摩地發菩提心。
三、在真言密教發心更有五種次第:(一)、通達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剛心,(四)、證金剛心,(五)、佛心圓滿。



真言密教種子字
弘法大師云:見世間火字即知是火體,此相應見聞所生之覺因,故云種子,此乃真言密教不共之談也。
在顯教雖許能所詮義,但仍視種子唯為有為法種子,全不為無為種子。所以,顯教有為種子名言所詮與無為真理無法冥合。但真言密教則謂文字擬然本有與真理冥契,所以,真理能顯種子,種子亦能顯真理。故弘法大師云佛教法華、華嚴以真如為至極所依,於真如更無所依。此宗於真如有所依,謂「吽」字取意,所以聲字實相各極性海深理,法然本有法也,豈同顯乘所談耶。
所謂種子佛菩薩所證法門各有異,於此各所證法門有文字證之。諸如「阿」字詮空,「婆」字詮有等,此文字法爾本有而於實相理中凝然常住。然以語言呼此字時,人聞此語言所詮,於其義理思惟修習欣求之者,方得顯現,故喚字云種子。
種字能從一字生多字,故云種子。因此,真言密教教相云隨一一法皆有字觀,即字是能詮能觀,法是所詮所觀。所以,真言密教云不動明王種字為「吽」字,謂此明王能以不動之心摧破眾生之黑暗,故以此字為名。
雖然諸尊種字是本有法然常住,但真言密教行者之觀行證得必需依止始顯之因緣,故修觀需要種字,若無種字眾生無由開法而發心修行。故法界法門雖法爾本有,而萬德相依非無能所義,謂文字遍有萬法上,各各詮彼法門。今能持者云種子,所持者為種果,而非指聽聞發心等而謂其義。
然由於釋佛誕生於天竺,故多以梵字為種字。但有人云梵字為梵天所制,但弘法大師云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乃法然之文字也,非是梵王諸天所作,亦非如來所作。
故漢字亦可為法然常住義,安然和尚菩提心義第二云:以佛跡降五天,彼梵字為真實;若論實義則以一切六趣言音文字無非真言,故字倉頡所造漢字亦具法爾常住之義趣。
只是真言密教行者應知種子能由種字變成三摩昧耶形,乃至四曼不離,相互隨緣隱顯無礙自在。種子能生諸法,有為無為互為隱顯,能詮所詮自在無礙。


真言密教種字義
種字猶如草木之種子,具有能生、攝持等義。故真言密教教相云阿字等一字能生無量義,是諸法之因緣,故視種字為因相。
法相宗對於現行法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有漏、無漏諸法之功能者亦謂之為種子,所以,種子是萬法能生之本源。在真言密教諸尊皆各有種字,標所具之眾德,以顯本尊德行。


法界宮在那裏
以順應世間俗諦有相容易接受瞭解的觀念,佛與住所是有所分別的。故云法界宮即佛住處,如人之住所的一般稱謂。就以佛身為佛住處而言,有云能加持者為佛,被加持者為其住處。例如:自性本地法身(理法身)為能加持者,自受用、他受用及等流法身(智法身)為佛加持住處,即為其住所(法界宮)。
亦有云五佛四曼塵數諸尊所證三昧名為法界宮,即謂自性安住之處為法界宮,法界即為法界宮,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自受用身所住之處即為有應處,法身三密相應之處為有應處。就以此觀點而言,遍一切處或有應之處即為法界宮,而此法界宮非獨在三界之表。所以,就以佛土為佛住處而言,密嚴國土、華藏世界、靈鷲山、極樂淨土等,乃至隨在任何處無非法界宮。
以真諦有相、無相佛土(身土)一如之觀念而言,身即心,心即身,法界即佛住處,心即法界,所以法界當體為法界宮,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即如來實相智身。五佛四曼塵數諸尊所證三昧,法身三密相應之處為有應處當體即為法界宮,五佛四曼塵數諸尊當體即為法界宮。就以此觀點而言,遍一切處或有應之處當體即為法界宮,而此法界宮非獨在三界之表。所以,就以佛土(身土)一如觀點而言,密嚴國土、華藏世界、靈鷲山、極樂淨土等,乃至隨在任何一切處當體無非即是法界宮。所以,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大樓閣寶王亦即如來身,獅子座亦爾……,乃至如是一切身當體即是法界宮。
吾師 寶海阿闍梨在密教通關第三章立教差別中開示:
十地前(因地)講有佛、土分別示現之理趣。如譬如:廣大金剛法界宮、不壞光明心殿、密嚴國土、靈鷲佛土,乃至應於三千大千世界之遍一切處。
十一地(果地)則不講有佛、土分別之示現理趣,唯明佛身即佛土之思想,云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大樓閣寶王、獅子座等亦是如來身,乃至所有佛土皆是自性之示現。


法界宮的大小
諸尊身、大寶樓閣、淨土等隨類所見而現寬廣無邊之莊嚴相貌。故見者心有多大即現多大。就因地方便言是有大小,但就果地實相言是寬廣無邊的。
例如:佛於因位之時,依利他之行願,為因應十地菩薩之大小勝劣,並令此等菩薩得以受用法樂所起之他受用土;故此一佛土亦有大小勝劣之別。例如:自受用土,即大圓鏡智與相應淨識所變現之無漏純淨佛土,此土周遍無際,常寂光土、密嚴國土亦然。
然而就相多一心之理而言,諸尊身、大寶樓閣、淨土等其數如帝網重重無盡,相即相入重重無礙,其數無量無邊,萬法宛然悉具,稱為多法界。然差別之萬法由理平等之立場而言,乃歸於無相全一,此即一法界,合多法界稱為一多法界。故云但皆一心所化,乃一心之相貌耳。因此,在果地而言,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大樓閣寶王、獅子座等亦是如來身,乃至所有佛土皆是自性之示現,其大小是寬廣無邊無法量計的。
所以,真言密教之特色即在於事相上的修觀引導,令行者藉相了知菩提心貌,藉由實證了解相即心,心即相,相心一如之理趣。



法界宮以何莊嚴
十住心論云:「秘密莊嚴心就是究竟覺知自心底源,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莊嚴者從一平等身普現一切威儀(諸相),皆是本地自性之德所現。
由是可知法界無盡莊嚴皆是以如來內證法門集成,即汝心多莊嚴,所見即多莊嚴,皆看汝內證而定。例如:法界宮為五大所成,於理而言即為五佛五智所莊嚴,於事而言即為五寶所莊嚴,其餘諸莊嚴相亦皆如是。故知諸相莊嚴無盡皆內證所成,故云無盡莊嚴藏。
總之,法界宮皆是以內證所莊嚴。因法體不可直顯故舉瑞相以表秘密莊嚴心,智者見其相喻即可見其宗本,故真言密教行者依秘密莊嚴瑞相即可實修證悟金胎兩部秘密莊嚴心。此即真言密教理事不二,藉相顯心之特色。
提 供 真 言 宗 〔 變 方 偈 〕
迷 者 三 界 城
悟 故 十 方 空
本 來 無 東 西
何 處 有 南 北
另 : 〔幻 化 戲 論 塵 沙 數 , 寂 靜 默 照 方 為 是 〕



真言密教之實相觀
薄伽梵(世尊)以未來之眾生根鈍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真之理,是故慇懃指事言之。即以真言實義加持世間語言文字,以表真言實義。所以,若云出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者,即是妄心謬見。
因此,攝真實經云:若瑜伽者未獲悉地,應觀三十七尊相狀;若證悉地者則不取相狀安無上大菩提心。此菩提心本無色相,為未成就諸眾生,故說如月輪相等,以相顯示真義。
真言密教以無相為本意,以諸眾生未解諸法空性,是故於無相中作有相方便說之。若人得佛深意者,當住真常住之行,諸有所作皆入實相理體。


真言密教色心不二之教相
真言密教即身成佛義云:「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理即智,智即理,無礙自在。」即是色心不二之重要教相思想。然此色心不二、理智一如之義,可以說是真言密教不共顯教之理論嗎?可也。
在顯教所論及色心不二、理智冥合之思想,諸如:唯識論之三界唯心,亦說明理與智是平等不二,俱是離能取所取之相。天台宗云境既無量無邊,智亦如是,是故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此亦是明境即智,智即境之思想。華嚴宗云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亦是明示理智不二、色心一如之思想。是故怎可說色心不二是真言密教不共顯教之教相思想呢?
但是真言密教的看法是:顯教雖有色心不二之教相思想,但其所說者只是緣起因分之一分隨緣之色心或諸識所變現之影相而己。與真言密教所論述之「證自心實際時,萬德莊嚴自具。」之色心不二思想尚差得遠。
例如:唯識宗之三界唯心所論說的是色不離心之因果關係,但其「心能生三界,但三界並非是心。」並非是云色心相等之義。
天台宗所云之境既無邊,智亦如是,唯有含攝之理存在,但並不能說全是理智不二之義。
華嚴宗之法界緣起思想所說的理智不二、色心一如思想,猶是緣起因分說法。尚不及真言密教果地上談無盡莊嚴本具輪圓六大、四曼等理智不二、色心一如之思想。
總之,顯密對於法界體性之表達方式,其差異即在於「顯理無六根,密則具三大。」真言密教能運用三密剎塵差別數之六大、四曼之色相,以表達法界體性。但顯教卻無法色相來表達法界體性。故云「色即心,心即色。」色心不二、理智一如是真言密教不共顯教之思想。


真言密教之性相常住
顯教云攝相歸性之常住,猶如止水波相歸清淨水性談常住之水波喻。所以,法相宗立能生之相及所生無常之假相,於有為實法外別立能生之實相。三論宗云有為法實相即無為法。天台宗云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談不思議三諦,諸法圓融相即無為無相之一道清淨。華嚴宗於因分談萬法無盡緣起,諸法性起稱之德用,一多無礙圓礙以理成事之緣起因分法門。故知顯教所說者是事事諸法別體,總相說言斷心滅之理,皆外塵諸法歸內庫寶而云常住。
然而,真言密教別談真言果海性德圓滿事事諸法,性相歷然分明,法然本具常住之理,絕離天台、華嚴、法相、三論宗等一心緣起之色相與諸色所變之影相等妄假,非遣真實法身法爾之三密性相之四曼,即事而真之義。故云自性常住超過四相,體用廣大周遍十方。
總之,顯教於因地所談之常住理論是攝相歸性常住之理趣,與真言密教於果地所談之諸法性相常住之理趣是不同的,此即顯密之差別之一。



真言密教法然本有不可捨
知與不知之差別在於知為大覺,不知為眾生,然其體何異故不可捨。其大意即同樣一件事,凡聖所見解讀之意義不同,但其體是一如也。譬如:眾生緣應化相所見之凡夫為眾生,但佛眼法然本有相所見凡夫是佛;兩者各自立場所見相形不同,然而其本體卻是一樣的。
如實知自心者為大覺,不如實知自心者為眾生,但如實知自心起後,不如實知自心仍可能會生起。只是不如實知自心有開悟上起與未開悟上起之差別。然而,不如實知自心相與凡夫所起之相(凡聖所起形相)不相違,其體、相同而其效用異。譬如:有人起粗言向他人發則為毒,對子發則為藥,其作用雖異但粗言全同一如也。故知法然本有不可捨,然要捨者為何呢?
在真言密教教相上有遮情遣迷之意與表德顯實之義。色相有真實與妄假之分,今所絕離者是遮妄假,非遣其實。言妄假者一心緣起之色,諸識所變之影像。言真實者法身法爾色與識所變之緣起色,其體一而異義。例如:真如之門所攝法體雖同,但其意異。所以,果分本有色體與緣起同分色體是可體同用義異。如十地三世間有因、果之分,因此可知義有淺深也,故知可捨者為妄情之妄假,不可捨者乃其真實法爾之色也。
在顯教華嚴宗猶說三性一際義不捨遍計,何況真言宗豈捨遍計所執乎。故密嚴院云:「不動九界迷情悉為等流法身。」其理即凡聖體一如,外相異耳,故於真言密教眼目皆是法身密號,又何可捨之耶?故真言密教云真言諸法常住,遍計所執不可捨,乃至一一法皆法然本有,故不可捨。


為何云果分不可說
果分法有全分空及全分有兩種。於淺智人對於空有分別執見深,無法接受如來內證果海空相及有相皆是實相常住德之理,故聞之即迷亂還生疑心。智者見其心實無法與教說相應,所以不說之,故對淺智人云果分不可說。此乃對機教方便也
在顯教中常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心見三諦」、「一塵攝界」、「一切事法即實相」等觀念,但初觀之似乎是云空有不二之理,但實非於第一義中並說空有,尚有事理性相體性不同之分別。
然而,真言密教果海妙法如來內證者見空相、色相皆是實相常住德,言事相之理性同亦是不生不滅之體也。今同一體法界全分是空而全分有,故於一所一性中見二相者,豈能以言說表達之,故以顯密相對而云果分不可說。
事實上,法何嘗不可說,端視應不應機耳。對不應機者故云不可說也。若機根相應直說直示,何曾失落過。故於顯教中至極之理處云果分不可說;然而,真言密教則大開方便進一步言說果分空相、色相皆法身常德之妙理。此果分不可說乃法門差別的緣故。



法爾本具與隨緣應化
若云法爾本具則宇宙之一切無不包容於其內,故經有法爾恒常本。若云隨緣應化則應眾生根機之不同而所見不同,故經有分流廣本,有略本等義成立。
真言宗云法身說法義即是云法身具有法爾本具與隨緣應化二說,此與顯教所云唯報身說法不同。因為法身本自具足一切(具足理智),故亦具說法德。若顯理智不二義則理中含智,智中含理,是故隨緣顯表相,實相則一同。因此真言宗有四法身之說,於法爾義則四法身皆共通一實德,故有自性法身與自性眷屬開演自證內證實德之事相;於隨緣義則外相分別為四法身表相,故有法身應眾生機而隨緣應化顯四身為其說法之事相。
總之,悟者見身身皆法爾一如,迷者見應化身身分明。所以,准法爾與隨緣共存,不應各執分別己見為要。真言密教云理、智法身說法,顯教唯云報、化身說法,各自開演法門,其實是不相違的,只是法有淺深應機之不同耳,但不可以淺而自足或因淺障而云無深理之成立,或以得深理而輕忽淺理存在之必要。



諸經說法者是誰?
真言密教云法身說法,顯教則云應化身說法,到底是誰在說法呢?真言密教的祖師論著中常引顯教經為法身說法為論證憑據,故在其眼中斯文為法身所說,故有楞伽經為法佛說之義。然而顯教祖師皆云顯教諸經是應化身所說,故有法相宗不許法身說法之義。
所謂法身說法者仍依佛法真如理而生正智,故解云法身說法。就一般常見之現象分析,顯密二教有法、報、化三身說法之實例,故知諸佛經說法者有三身。只諸教善知識感應不同,所以應現有法、報、化三身不同的示現。
然而,進一步就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與推功歸本應化即法身之觀念,故吾人可云大乘諸經為法身佛所說。所以,吾人說法華、華嚴經為報身佛所說無失,或云法華、華嚴經為法身佛所說亦無失,其理即在此。
總之,顯密二教說法教主觀點不同,主要是在於感應示現之不同,故所見不同,因此各依所見而論說皆無失,只是吾人探討佛法時,要開放心胸會通之,相互包容勿固執己見為宜。不可說諸經唯應化佛所說,不允有法身之說;亦不可說諸經唯法身所說,不允有應化佛之說。


自性法身說法
真言密教言法身說法者因法性具萬德,其中有舌根聲塵等功德,故云自性法身說法。法身含具萬物,萬物對吾人說法時,即是法身對吾人說法。
然就自性身與加持身無二無別之理言之,他受用身等親從自性身加持力起,為眾生說法令他見聞,故即與自性身色相莊嚴音聲說法無二無別。
此自性身住加持神變而不改自性,猶如帝王雖易裝出外朝,但其體無替,法身雖住加持身顯利他神變,但其自性與本地身無異。
故秘密經云:法身常以金剛三密業用恒於三世令自他有情受諸妙法樂,無有暫息。此即顯自性法身說法也。



因果不滅
聖者在成聖之前,凡夫位時,所造諸惡業因果會因修證成聖而消滅嗎?
答:不會。雖斷總報惡業,但不離別報惡業。其大意是聖者過去所造諸惡業因果是不會因為修證聖果而消滅的,此即是因果不滅之理。不過聖者過去所造之諸惡業會隨其修證而逐漸轉化,進而破見、思業根永不墮三惡道之總業報,但其業報仍存在而可能轉為遭打、生病等較輕微的諸別報。
例如:釋迦牟尼佛有曾造敲魚頭,而有頭痛之因果。龍樹菩薩有曾造割牛頭而有斷頭之業報。
因此,吾師 寶海阿闍梨曾開示,此世間若撥無因果的話,則豈有公理正義可言,是故因果不滅是佛理,亦是真理。



人法不二
在因地而言,因果是相望二的,故人法是分別異體的。在果地而言,因果是一如的,於果海人法是一體的,故云諸佛者是不二摩訶衍法也。
常途釋經有二趣:一、顯略,二、深秘。顯略釋者以因地分別為詮,深秘者果地不二為釋。
亦可云在真如門人法是一如,不生不滅,真諦也。隨緣義門人法是分別,有生有滅,俗諦也。
所以,佛法是有次第的,吾人在理論上雖知有二分與一如之理,但需就實修去證悟,否則知道這些似是而非之道理又何用,如看美食,終不飽腹,不夠落實。


自性本具何用修行之疑惑
有人云真言密教性德圓滿海教,顯教者因地修行法教也,從因向果故要修行,但果海無果可至,又何假修行呢?
弘法大師云此真言果非修因之果,真言密教之果非是顯理無六根,言斷心滅之極果,而是我覺本不生遠離於因果,法身法爾三密、五相、四曼性德圓滿之實相果。應知一切法教皆是出迷證覺之玄軌,離苦得樂之要道。若真言密教唯說不假修行果海本具之談,說教之本意又何所宣揚呢?真言密教只是用異於餘教他宗方便對治之道,開示初心凡夫令此生證悟,以弘揚果海之法教,非是云不用修行。
所以,真言密教祖師云:若有眾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不缺法則精進修行,現身即能獲得五神通,不捨此身證佛位。即是強調真言密法實修實證三密加持速疾顯之優越。豈可云不用修行!
有人云:起信論云從法身位乃至法雲地,於不二果地有五十一階位。又金剛界立十六生菩薩位、胎藏界立有四重曼荼十地之不同階位,豈夫果海中非因果耶?答云:真言密教之施設超越諸宗獨談果地法門,故云本具非修因果者乃教門方便施設也,非是云不用修行之意。只是真言密教所談者都是依三密五相之修行可證知本具之理,開悟非修因之果之旨。
所以,真言門菩薩自初發心時,以真言為宗,入淨菩提心覺心明道時,無數劫功德自然具足,即說明了無盡莊嚴本具,於證自心實際時萬德莊嚴自具。故云真言行者授得金剛名號己後超越三乘十地。但勿忘了在證入人天位之前,不斷一亳惑,不證知一分,豈可云不用修行耶?
只是真言密教之修行所證之因果是離愚夫所執妄情遍計永離因果之真實因果。密教果地證悟者眼中所見,一切無非真言實義,故云不假修行本萬德無盡莊嚴。但未證果地之真言行人聽此施設方便後豈可云不用修行。應知不論教法多麼地優越高深,若不斷一亳之惑,不證一分之理,又何能捨遍計執入果海,又何能了知不捨諸相、諸煩、四聖果人、凡夫、外道、惡趣、五逆邪人等當下即是菩提真義呢。真是可悲可歎!末代真言行人不知真言密教之深義,不斷亳惑,不依修行,不捨遍計執,徒談其義不事實修又有何用!
於真言密教談修行有二義:一是斷惑證真契果海,一是住心開展利眾生。故住密真義實踐利他之行即是修行,於因地住心修行斷惑證真發地成佛亦是修行。果地人尚因大悲心而修行,何況吾等凡夫眾生,豈可徒談真言深義一切本具輕云不用修行呢!
真言密教果地殊勝之法門為接引眾生之方便,大談果地之殊勝,能運用世間語言、文字等一切象徵,令行者直接認取了知實相智慧。但吾心勿忘了縱是多麼殊勝之法教,若不實修豈能一嚐其法味。若唯執迷於果地教義大談一切本具不用修行,如是言論自誤誤人,豈可不慎哉!



未具德隨便輕傳密法即犯三昧耶
聽聞密法在顯教界私底下很流行,很多具德法師私下也修某尊的密法,甚至也有顯教法師發心學習獲得密教傳承,在台灣建立弘揚的道場,這是好現象,因為只要有實修佛法的人,終究會由顯入密學習的,這是很自然的發展趨勢。密法網路獲得很多顯教人的迴響即是最真實的證明。
只是顯、密在弘揚方面是有所不同的。顯教的觀念認為只要是具德法師所學、所懂得的顯教法門,即可授給信眾。密教的傳法卻有很嚴格的規定,未具德及證量是不允弘揚傳法的。但是現在有些法師不懂密法規矩,自己私下學些密教不完整的密法就公開弘揚,此實是自誤誤人之舉矣。甚至,有人振振有辭地云此釋佛之法,吾等佛子為何不能學,為何不能弘傳!
就以顯教發展突破之立場而言,顯教法師或信眾向有德阿闍梨學習密法是很好,也值得鼓勵的一件事,但是未得完整密法時,就勿隨便輕傳授予他人,否則是犯三昧耶罪。此不可不慎啊!因為灌頂傳法即象徵慎重與負責任。

善學佛者
世人多云知理即能行,事實上,很多人知理,但不具實踐之能力 (吾云假知理者),故唯知理不去實踐者是不圓滿的。
真知理者應是知理後,以其理為依據,將之實踐而透理者,才是真知理者 (吾云真知理者),故唯知理且去實踐者方是圓滿的。
所以,學佛法要以佛理為依據而實踐之,方是善學佛者。


開心見佛
心眼不開永不見佛,常住無佛之世;心眼開時時見佛,常住佛之世。
如何才能開心眼呢?以佛行佛德(佛身、口、意)為楷模,努力地實踐心行,由做中學行中悟,自能於時機成熟時開心眼,有所證悟時即是開心眼時,成為證悟覺者。
佛無時不在說法,唯契入者能聽受。心眼開即見佛說法,是故應知「靈山法會至今猶在」之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 師 開 示 篇

真言行者於睡前可----
真言行者於睡前可淨三業、三部、披甲護身、(十八道以上者,可加結金剛橛、金剛牆、金剛網、金剛火燄印言)然後觀己身為金剛杵橫臥於蓮花上入睡。若直觀己身為金剛杵橫臥於蓮花上入睡,亦可。醒時入淨三業境界,住於八葉白蓮,無量氤氳光氣中,身心了不可見。至於更詳細作法,礙於初學所知有限,故無法深談。



修法的迷思
吾輩修法的目的,在於能契入人類生活為要,否則修法讀經只是思想的烏托邦,也非佛陀本旨,此就人類而言。於修法中,藉由行者本尊性德的生起,遂於生活中由肉体展現性德,完成生身本尊。是故,修法中每一個步驟,都有其要行者學習的性德。藉由密教特殊之身心兩者結合之修觀方法,在修法中達到生佛不二,令行者生起本有性德(身及心理結合之覺受及轉換,為六大真實境)。
所謂修法不是練習神通,亦不只限於氣脈明點----等等,及一切識幻作用或肉身之變化而己。乃在於,如實掌握本尊性德,躍現於生活中,如此為完整之佛法。但人對【真實】的認知,是透由心理及生理,兩者結合的認知。所以在身心轉化的過程中,生理之變化也是必有現象(氣、冷熱、光明、-----)。若無生理之轉化很容易,將佛法變成思想的烏托邦,流於口水式的哲學論調,於法義無法完全掌握。但執以生理之現象,又容易流於身見、我執之弊,產生對「神佛,超能力、神通、異相---」之盲目追求,不知此乃一心之幻化,常見(滿天神佛、及不思議加持力----)之論調,更甚者,將淨土當烏托邦,逃避現實的理想國。此輩之人,若不能回歸佛法,落實身心不二,生活完全体現之修法。執理論者,終不解佛義,流於思想的烏托邦。執相者,於法中一切殊妙勝境,終不可及,望梅止渴也。是故,以完全之心,突破身心二者之迷障,完全的生活,体受六根妙味,嘗盡佛法甘露。



生起喜悅欣往之心
修法中於本尊性德生起喜悅欣往之心,乃是相應之初步。若能如此,則依法持咒將於內心有所得,雖不見尊容,內心亦常被本尊性德慈光所沐泳。反之,若以雜亂求成就求感應之心而修,其心初已亂矣焉得其果。充其量乃在淨化一己之亂心,故而久修無味。不知是此法不靈乎!亦或自己根器不行?若能依前提,於本尊性德生起喜悅欣往之心,則修法乃養性之行,日日於心上踏實,其餘不求自得矣!但於無所求之行,一切妙法自如月倒影,廓然妙不可言。卻記不可口說心行兩相違,否則有如蚊蟻釘牛角,成就之日則歲月悠悠矣



心佛本一源,何嘮強分別?
勿過度執經文追求功德利益,一切功德源自本尊性德。於自性本尊性德未生起前,偶有感應道交,此乃行者凡夫心行中,偶爾知見放下,稍入而生。以凡夫心重故,對佛菩薩之不思議加持力,遂而產生品頭論足,何咒為高?何咒為低?此乃瀎佛!亦是愚痴行!以致有念佛者云念佛高,持咒云持咒高?高低乃人心之起落,相應者為高。必竟凡夫心不一,相應亦有不同。何來高低?若相應不妨死心修之,佛法元無二,應機即為上,心佛本一源,何嘮強分別?修行者慎之!



修行是解行並重
修行是解行並重,修法前,對法本理趣之研讀乃是必要。法上之理趣,乃爾後實修逐步引導之指南。亦是行者爾後修証,自我檢視之依據。而實修過程中,會因個人習氣及生理不同,所遇現象也會有不同,而往往這些錯綜複雜因素,所造成之心理反射或生理反應千奇百怪,往往經論上並無詳細言明。就是有,也因個人知見不夠,無法一窺真理所在。一般人往往執以,自身所親歷而認以為真。其實此中仍有,一些個人未覺之自我意識含藏左右其中,所以在實修之路,除依據佛經佐證外,仍需假以上師或各善大知識加以引導剖析,方能無誤。在此希望大家在初機探討外,也能起而行,加入實修行列,深入探討一些,實際修持上所遇到之問題。一則提倡實修落實佛法之風氣,二則為自己解惑,畢竟境界無高低,皆個人過程而己,不必羞靦。三則可提供有類似問題之同修,一個很好的參考,以節省時間,深入佛法。必竟生命有限,口水無用。此致寶海合十



修行是一個持續的,且是累積的
我想修行是一個持續的,且是累積的。不求一時,只求步步落實。不同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會有不同困擾,若以學生生活之單純,無法每日?修一小時,則將來入社會則更難掌控了。其實修行並不用佔太多時間,吾人每天花費於一些無謂的事,其時間比修法多太多了。若能於現處環境中,做些規劃則游刃有餘了。當然這些規劃中,修行必需是首先為重的,否則累了是修不來的。不妨從靜坐持咒再加上本尊觀開始吧!寶海合十!



欠篩而已?
當汝在實修上身心有反應時,若自己不明此為何?則其對汝毫無意義,此乃未到前之過程,宜持續前心平常對之,勿貪勿求如前用功。亦可稟之上師開示,以免歧途費時。若自己心知肚明,也宜稟示上師,加以求證,進求開示以增上益。舉凡一切境,一切修行對否?宜是自己愈修愈明白,己心若不明問他人何有益之?己知心明復問之,乃求証希免自以為是爾。若是正確修行,愈修內心愈踏實,內心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如六祖慧能大師回五祖之語【欠篩而已?】




完整的修行
(一) 修法時,每以為持咒感應,為全部之密行,其實非也。若於所修之法本尊性德無法深入,只是在光氣影中打轉,久修必有停頓無力之感,亦得不到本尊殊勝之加持力。對本尊理趣之体悟,生活上本尊性德之落實,實為行者,深入獲取無上菩提之津要。所謂無理寸步難行,加持力及法力之獲得,乃從對本尊理趣之体悟,生活本尊性德之落實,而深入而得証的。
修行不解理趣不解本尊願力,徒在光影中尋找自我,雖名為修行,實則與老太婆唸佛徒個往生無異。若問佛為何?何為密教?意趣為何?皆啞口無言,一代聖教只落個迷信。鳴呼!情以何堪?故勸有心者,除儀軌修持外,宜深入了解所持本尊性德,及如何落實於生活中?於顯密諸義也宜會通。必竟解脫,乃智慧之開脫。非由神通及感應加持力。再多的神通及感應加持力,也沒有辦法解決,大德目前的思緒困擾。現世己苦,何托將來呢?唯深入本尊性海及諸經義,令已從煩惱中脫困(此非指滿足私慾之脫困),才是長安久治之道。

(二) 修法及深入本尊性海及經藏外,常每日整理所學點滴,務令前後會通。常見行者,隨所學愈多所知見愈多,因其所學皆為差不多而己,未能於受學後,詳加研究,常自以為懂其,實是一知半解掉東掉西。故吾每勸初學法者,於實修一段時日後,再次詳讀法本解說及理趣,必會有一番新發現,此乃因初學無實修体驗,故於聽受法要,未能深入之故,勸有心者,每修一段時日,宜如上重溫法要,如此可省下很多冤枉路及時間。除了法上外,於一切法義,宜常自思考整理,如作筆記或上網發表文章,這是很好的方法。諸位看網上各師兄姐這段時日來,在網上發表之文章,就知其功效了。無論在法義之領受上,或文筆措辭上皆有大進步。為什麼提這些呢?因思想的整理,可讓自己知道,該作些什麼?什麼是有意義的?自己的?跟立足於何?讓所學會通,佛法思想一貫。如此更有助於修法時,般若空慧的契入。否則光念咒語其餘不知,與開佛知見遠矣!不覺得,整日忙著唏喱呼嚕,追求這個法殊勝,那個法殊勝?口唸唸有詞、整日在週遭追捕感應,到最後忘了我是誰了?有朝一日猛醒之際,不覺一切空白,不知有何意義嗎?

(三) 修行的好壞不在神通感應及往生,在於能溶入生活,落實於生活,於生活中体現本尊的智慧及性德,若只會念咒於心行處不知檢討,則常見為一般人之嘆!〔修法是修法,光影中找,下座又是凡夫一個。〕此有如無根之蘭花,久必枯萎!生活中,常處思想矛盾之兩極化,不知此樣學佛有何用?於現實生活中,有何價值?若能除修法及法義探究外,於生活中?加落實奉行。則生活中之体受,必有助於修法時,對本尊性德之契入。對本尊性德之契入,有助於生活中之落實,互得其彰。
(四) 從以上吾結論:何為真實修行者,每日之必備四要行,何為完整的修行。
【一】 勤於修持所受之法
【二】 研讀本尊有關願力及性德法義
【三】 深入研讀顯密諸法義
【四】 勤於整理所學所悟,融會貫通,並以札記或發表督促之。
【五】 落實生活,於生活中之微細處,即知己行有多深了。



千萬法兒換瓶裝,不同瓶不同景
法無殊劣,本自圓成。抵心一門入,總比空心指望月。初宜以息念淨心為主,論壇爭論徒擾心,掩心靜意明心為首要,否則千萬法兒換瓶裝,不同瓶不同景,終究依然是瓶兒。若能悟斯,抵死修。一入皆入,心燦燦。否則饒他八萬四千法門,依然妄心中過日。



一步一腳印,成果拋腦後
修行的人在境界上有些覺受時,往往為求更進一步,而別生攀緣。以攀緣故易墮歧途,至使功夫退失。此乃常見之事,亦一嘆也!修行中不宜見勝心喜,若是真口訣即依此修行,勿失根本用心處,即可直驅正道。若見勝心喜別生異想,或少修而多求者,如失根之蘭花,終如浮萍必散。是故初心不忘成就不難,基礎宜紮實,一步一腳印,成果拋腦後,日日知吾心,圖個明白最重要。



把卻心頭,無憂樹下好端坐
神通有其應緣而現,感應乃心影鏡射。鼓吹追求勝妙,無異於捨彿正法,逐於心外,誤眾者甚大。不若一掃諸相歸空寂,予其以慾勾之,不如以般若智令其曉悟。向來正法無人問,群心亂相有人尋。把卻心頭,無憂樹下好端坐,吾之門人宜謹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宝海论坛 繁体中文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4-24 00: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