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真言宗 宝海
查看: 2245|回复: 1

真言行菩萨人格改造之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2 08: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慈悲心

对于诸佛菩萨,吾人所以感觉尊崇者,虽具有涉及内证与外用之种种,但就中大慈悲心,亦碻属其一(1)。夫人类亦有所谓慈爱可尊之精神行动,如母性之爱即是,此母性爱更净化而扩大之,即为所谓具有诸佛诸菩萨精神之大慈悲心。人类之慈爱,任视为如何净化,若深入其真髓考之,当有净化至于若何程度之问题,故自任何方面观之,无垢真纯、广大甚深之爱,即慈悲心也。此慈悲心为佛菩萨万善万行之根干与支柱(stambha)(2),菩萨修行之德目,为檀那(Dana施)、尸罗(Sila清凉即戒)、羼提(Ksanti忍辱)、毗利耶(Virya精进)、禅那(Dhyana静虑)、般若(Prajna智慧)六种,名之为六波罗密(Paramita到彼岸),或曰六度。依此六德目而为训练,于是始得养出为佛陀精神之大慈悲心。践修此等德目之际,菩萨之身心,弥益净化,烦恼障与所知障等之余残习气,悉行除去,如是大慈悲心愈益完全修养,遂成为无垢清净圆满无碍之大人格者,成就为人天大导师之大觉者。


二、人格改造之原理

真言密教以修三密妙行,为人格改造之最善方法。依此妙行,于吾侪凡夫之精神的本质-第八阿赖耶(Alaya藏)识,起一大变化。藏识者,包藏精神及肉体活动之潜势力,名其潜势力之状态为种子(Bija),此种子依于精神及肉体之活动,为连续而来之新熏习(Vasana)不断培养。至吾人之精神及肉体之活动,有可称之为善者,有当称之为恶,亦有善恶难名者(称之为无记),统名之善(Kusala)、恶(Dosa)、无记(Avyakrta)三性。吾人身心之活动,因有善、恶、无记之三性,故于熏习,亦当有此三性之别。此三性之熏习,结合于第八识中之种子,是种子亦有善、恶、无记之三性。善之熏习,结合于善种子;恶之熏习,结合于恶种子。职是三密妙行,因为法身佛陀之行业,此种行业之熏习,当为善性,自不待论。此善性之熏习力强,且永续熏发第八识之善种子,循是第八识中之善种之(本有无漏种子anut-padanasravabija)不断为所培养;反之,恶种子(本有有漏种子anutpasasasrava-bija)因无恶熏习之熏染,遂弥益萎靡。为第八阿赖耶识之本性者,恶种子虽属主要成分,但依于三密妙行,于二六时中,仅为善熏习所熏发,则第八识渐次成为根本的改造;又以第八识中之恶种子,萎靡衰颓,善种子愈益倍增势力,即于此人格本质之第八识而起如是变化,以行人格之改造。

凡夫迷人,因于永远存续,无论精神方面或肉体方面,由无明(avi-dya)、妄想(moha)发现之恶业(dosa-karma),当为继续不断。此种恶业之熏习,结合于第八阿赖耶识之恶种子,秉持永续性,是物即为业寿之种子。此业寿种子(Karma-jiva-bija),为凡夫迷人之生命本质,根本扑灭此业寿种子。除去凡夫迷人之本质生命,而掀入于新生命,则为密教修行之主目。于此意义,真言密教,诚可谓在力求人格之改造者。此际所掀入之新生命,即善菩提心。此菩提心,备具广大清净包容之三德,恰如虚空之境,故称之为虚空无垢之菩提心(Akasamala-bodhi-citta)。

『大日经疏』第一云:

今修平等三业清净慧门,一切蕴阿赖耶业寿种子,皆悉焚灭,得至虚空无垢大菩提心。

此为真言密教行者,极端明示人格改造之意义。蕴阿赖耶之业寿种子者,指凡夫迷人之人格本质而言;虚空无垢之善菩提心者,诞生于佛家新生人格之本质生命。入于佛家之新生涯,往来于十方无量世界,努力完成十大愿或百万亿大愿,乃真言行菩萨之不断活动;即菩萨于初地位。发得菩提心,观见二地以上,地地净菩提心之增明,同时成就大慈大悲之化他万行,斯即真言行菩萨生命之所存也。

『大日经疏』第二云:

是初地菩萨,得此虚空无垢菩提心时,自然于十无尽界,生十大愿,乃至满足百万阿僧祇(asamkhya无数)大愿。以此即是菩提心为因,从二地以去,增修大悲万行。

此真言行菩萨,对于人类社会,因于救济解脱,指示所当行之真正活动也。

三、本有无漏种子

诸佛诸菩萨之大慈悲,吾侪凡夫之心虽欲起而决不起,盖入于菩萨之境界,方克显现者也。吾侪凡夫之慈爱心,在于极有限之范围,且决非纯洁,故吾人人类之慈爱心,瞬时变迁,起于第六意识之上,不过为一时间感激之物。吾侪个我(Jivatman)之本质,佛教则称为第八阿赖耶识(Alaya-Vijnana)。此阿赖耶识,为前世业力所报之总报果体,一名异熟识(Vipaka-vij'nana)。异熟识者(3),谓与起业之原因,类异而成熟之识之义,指为前生业因所报之果体。真言行者之人格改造,厥为此阿赖耶识-即异熟识-须根本改造之义(4)。阿赖耶识亦时称为种子识(Bija-vijnana),以此识包藏一切种子(5)。种子为精神及肉体活动之结果,同时亦指将来当复起彼等活动之潜势力。种子虽有种种差别,试先大别之为本有与新熏之二类(6):本有种子者,自无始以来,先天的备具于第八识中之种子之义;新熏种子者,依于现在世之业力,新生出之种子之义。此本有种子与新熏种子,又各分为有漏-即带有烦恼妄执色彩之物;与无漏-即全无烦恼妄执之物之二种类(7),试以图表示此关系如左:

  
种子
  
  
本有
  
  
有漏
  
  
无漏
  
  
新熏
  
  
有漏
  
  
无漏
  

在此等种子之中,本有有漏种子,依于迷妄之业力,不断熏染之时

(8),阿赖耶识永远存续;反之,本有无漏种子,依于净妙之力,不断熏发之时,本有无漏种子,弥益增大,本有有漏种子,因无迷妄之业力熏染,反益萎靡不振,职是有漏种子,遂至完全萎靡消灭。似此无漏种子弥益增大,第八识得以完全改造,早已不称为阿赖耶识,而称为无垢识(Amala-vijnana)(9)。惟此无垢识,因残余习气(vasana)尚为存在,密教谓之微细妄执(Samprasuksma-parikalptab-hinivesa),一乘家则称为根本无明(10)。除去此微细妄执时,天真无垢之清净心,始得显现,此即自心实相之净菩提心也。

四、净菩提心之发得

此净菩提心者,为真言行菩萨,由初发心之始,欲体得之目标也。此净菩提心(Suddha-bodhicittam)在五智中,即当于法界体性智(Dharma-dhatusvabhavajnana),或仅称为金刚智。

真言行菩萨体得净菩提心云者(11),菩萨于自身之清净心中,观见本具之佛德。易言之,净菩提心之发得,为行者之本质-即真我-由被缠于烦恼妄想之状态,还原于真善无垢之状态之义。密教称此种状态为成佛(Abhisambuddha),成佛一语,自古惟以神秘之意义解之,诚属遗憾;成佛为人格之净化,或改造之义,乃著者所碻信者也!

复次法界体性智者,真言行菩萨新人格之精神要素,由此法界体性智,现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四智,是为解剖行者新人格即智法身之四要素。由此四智,更现种种灵妙之动作,称之为如来神变之妙用。

五、五智

第八识可视为迷人凡夫之人格本质(dravya);其为真言行菩萨之新人格-即智法身(Jnanadharma-kaya)-之本质者,则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者,与字宙法界之体性合一之心智之义。心智者,不单独存在,必当具于人格之内,为指名其人格中最优之部份,且不仅指智(Jnana)之为物,乃指具有其智之具体的存在之人格。智者决断简择之义,古来已言之,盖指其能明了适碻,认知是非曲直正邪善恶之精神之最高之作用。此智有总有别,合而称之为五智,所谓五智者-大圆镜智(Adarsa-Jnana)、平等性智(Samata-Jnana)、妙观察智(Pratyave-ksana-jnana)、成所作智(Krtyanusthana-Jnana)及法界体性智(Dharmadhatusvabhava-jnana),此中前四智为部份的,最后一智,乃为总体。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虽为根本识(Mula-vijnana),然五智中,则法界体性智,当视为基本之物。部份之四智,固由总体之法界体性智所生出,然于八识中,何以又目第八识为根本之物?盖第八识既称为藏识,则一切为精神作用原因之种子(Bija),悉包藏于其中,故一切精神生活,悉由第八识中所发出。就佛教唯心哲学唯识宗(Vijnana-tanmatra-Vada)之立场言,不承认第九无垢识之独立存在;以为无垢识(AmalaVijnana)之名目虽存,然此为第八识之变形(Pari-nama)。不过自第八识观之,为无有漏种子(Sasrava-bija)之物,故不以无垢识为独立的存在(12),固属当然。至在密教,则视无垢识为独立精神要素之一,且以为比第八识更属根本之物,其理由观于五智相互之关系自明。故四智说虽为通佛教所承认,五智说则谓为真言密教独特之说,亦决非过言也。

五智中之法界体性智,仅为密教所言,通佛教殆全未说及此智。法界体性智者,第九无垢识之一转,爰以发生。故密教教义,当以为乃认第九识于因位之菩萨精神生活中,必要不可缺之一要素也。复次称为五智之时,虽似视智仅为以抽象的处理之,惟在密教,仅以抽象处理之物,完全无有,论智之时,亦必以所有此智之具体的存在为前提-由密教人法不二之原理,可推定为当然之归结。人为具体的存在,法为概念,以此二者为必然的相结合一致,亦可认为密教哲学之一特色(Visesana)。职是,对于抽象之五智,遂容认具体表现五智之五佛存在也。

六、五佛五智

五佛者,大日(Maha-vairocana)、阿(Aksobhya)、宝生(Ratna-sambhava)、无量寿(Amitayus)、不空成就(Amogha-siddhi)。其中,大日如来称为普门尊(Samanta-mukha-pradhana):余四佛,称为一门尊(Ekamukha-Pradhana)。但法界体性智,为大日尊内证之智德;乃至成所作智,为不空成就佛之内证智德,于此五佛五智之关系,法界体性智有如何重要之位置,足可推知。自经典史上观之,四佛之存在(13),既已明显后,大日如来,始现于经典中(14);惟就真言密教之立场,全与此相反,视四佛为大日如来之分身,乃大日如来四智之表现。大日如来之内证,虽为法界体性智,若由四智为此智之表现考之,则五智中,法界体性智为根本的,故于五智中为最高之物,厥义甚明。又五佛之中,「大日如来」备具观照诸法界实相之智德(15):(阿佛)备具明了观见诸法、法界种种相之智德;「宝生佛」住于无我他彼此差别执情、平等一体之理念,备具观照万有种种相之智德;「阿弥陀佛」对于普遍众生界,住于摄取不舍之大慈悲心;「不空成就佛」因于济生利民,而当实际的活动。易言之,真言行菩萨入于佛果位后(16),名观照「阿」字诸法本不生际、不可得之理之智,为「法界体性智」;名如实观照诸法万有种种相,如实有状态之智,为「大圆镜智」;又名照见生佛一如、凡即是佛之妙谛之智,为「平等智」;以摄化利生之智,名「妙观察智」;以接于直接所化众生实行方面之智,为「成所作智」。在于似此意义之五智中,「法界体性智」,自为诸法根本之绝对真理,观照密教所谓「阿」字本不生、不可得之理之大智慧,而可认为精神生活中之基本物者。于佛果之位,此法界体性智为一切精神生活之综合体,故谓自此根本智(mula-jnana),以生出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

七、转识得智

菩萨修六度万行,升于佛果位时(17),须行所谓转识得智。转识得智者,通佛教咸以为转舍八识,转得四智,惟密教则为转舍九识,转得五智之义。惟此项事实,菩萨在五十二位中,于十地之位行之。关于转识得智,如古来所言之妙观、平等,初地分得,大圆、成所,唯佛果起等。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于十地中初地之位,获得一分;于初地以上之地地,渐次增广此二智,而获得佛果位。一剎那前(18),大圆镜智与成所作智,俱完全转得-乃通佛教之说明。至密教则以为于十地以前六无畏(San-nirdhaya)之位,悉能断尽到达于通佛教之佛果之惑障,即于十地中之初地入心位,体得净菩提心-即法界体性智,同时综合获得四智。至如『大日经疏』所述(19),于初地观照由净菩提心地展开曼荼罗之一分,以至十一地之位,似若观照其全体-此乃准照通佛教之说。真言密教之真意,盖以初地即为极位,于此位体得净菩提心,此净菩提心视为化他门诸善万行之原因(Hetu),如是实现化他行之大悲万行,悉成为第二地以上之行事,于兹自利自度之行全不存在,以完成大慈悲门之愿行(carya-pranidhana)为主眼;密教教义,即于此点,与通佛教之思想,极其有异者也。

复次密教所谓转舍九识而得五智者,所谓九识,为眼识(Caksus-vijnana)、耳识(Srotra-vij)鼻识(Ghrana-vij)、舌识(Jihva-vij)、身识(Kaya-vij)之五识(称为前五识),与第六意识(Mano-vij)、第七末那识(mano-vij)、第八阿赖耶识(Alaya-vij)及第九无垢识(Amala-vij)。此九识中,转舍前五识,转得「成所作智」;转舍第六意识,转得「妙观察智」;转舍第七末那识,转得「平等性智」;转舍第八阿赖耶识,转得「大圆镜智」;转舍第九无垢识,转得「法界体性智」。但九识与五智,真言行菩萨在因位时,与进于果位时异:前五识与成所作智为同种同类之活动,乃至第九无垢识与法界体性智,亦不外为同种同类之精神作用,惟在因位之时,为无明妄执所染,于果位则无明妄执之色已除,成为还原于无色透明天然自然状态之精神作用。

八、即身成佛之新意义

转识得智虽为人格改造之终极,是时所须注意者,当转识得智称为成佛之时,以为乃完全与人类殊异变相之物,殆古来一般所认为如是者-惟此种思想,殆属迷信。虽密教之三密妙行,亦不谓获得超人类的不思议力(acintya-bala)。要而言之,以净化(suci-kr)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六识,及为此等基础之精神要素,乃最始最终之目的-斯当勿忘者!在一座行法上,入于瑜伽妙观时,或入于我即大日之观(20),面接三世诸佛菩萨(21),观照十方法界无涯之事事物物,为行者自心功德之所现示;即于一座行法以外,凡日夜所接之人众,以为悉皆宿缘不浅、三世圣者之化现(nirma-na),尊重其人格,乃至山川草木、禽兽鱼贝,念此器世间乃严净法界等流之功德-如是悉为真言菩萨平常生活之状态。盖澈底推进心清净者,常见佛之思想(22),是即密教之成佛思想。「心净则国土亦净」虽先佛之金言(23),至密教之复杂教理,暨数多行事之最终目的,与其谓在净自己之身心,毋宁谓为表现是等之行事及思想选练之结果之物,而为吾人本所备具无垢清净本然之德,表出于事实之上者。是故身心纵能净化,然以有为转变为条件之此肉身,四大离散之时一至,即与迷人无少异,莫能逸于生者必灭之常法;但其已受净化之第八识,即真言行菩萨之精灵(Purusa),因已自烦恼业苦之羁累遁出,故相应其念愿,而迎受新生,并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共住其处之信念之下(24),得不碍世务,于十方三世,生生世世,持续无染(asamklista)、无着(asanga)之清净行-信此为真言行菩萨成佛以后之生活情状也!密教之所谓「即身成佛」,为即于此身迅速成佛之义,故虽成佛,其人之内部生活,纵属全异,然外部此身,仍如原来-别非变为神怪不可思议之物-此四字中含义有如此云。

注(1)『观无量寿佛经』(宋量良耶舍Kalayasas译)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2)『大日经』『住心品』云:「此等悲为根本」。

(3)『成唯识论』第二云:「此(阿赖耶识)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明异熟」。
(4)『摄大乘论』(无著作后魏佛陀扇多Buddhasanta译)云:「净转阿梨耶识,得法身故」;『成唯识论』(护法造玄奘译)第三云:「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5)『成唯识论』第二种子定义曰:「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

(6)『成唯识论』第二云:「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又曰:「有义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又:「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

(7)『成唯识论』第二云:「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又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名故」;『成唯识论述记』(窥基撰)卷二末云:「既言无始时来有种种界,故知有漏无漏种子,皆是无始法尔而有」:『成唯识论』第二云:「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

(8)第二云:「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别摄。(中略)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又云:「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论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

(9)『成唯识论』第三云:「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

(10)『起信论义记』(法藏造)卷下本云:「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碍世间自然业智故。言无明者,根本无明也。

(11)「大日经疏」第一云:「越百六十相续心,即是净菩提心」;同疏第二云:「今观此心,即是如来自然智,亦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心月轮秘释』云:「自性清净心者,法界体性智,又名清净法界,或名净妙法身」。

(12)无垢识者,由第八识除去烦恼业垢之物,与所谓自性清净心相当,密教视此为心之本质。『三种悉地仪轨』载有阿摩罗(amala无垢)识体,阿梨耶识用,此所以示无垢识与阿赖耶识一体之意,毋宁为准据通佛教之说明,尚未充分表现密教独特之意义。

(13)四佛思想者,于元魏菩提流支译之『佛名经』第一卷散见四方佛之名,有东方阿佛、南方普满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难胜佛。又唐义净译之『称赞如来功德经』有东方无垢光如来、南方无垢日幢如来、西方宝胜如来、北方无垢称如来,知当时四方佛思想,尚未充分成立也。

(14)大日如来加于四佛,成为五佛,权舆于善无畏与金刚智两三藏之译经,参阅「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品』第十三、『时处仪轨三十七尊心要』等。

(15)『秘藏记』。

(16)『秘藏记』云:「五智,谓:一、法界体性智-三密差别,数过剎尘,名之法界:诸法所依故,曰体也;法然不坏故,名为性;决断分明,得以为智。二者大圆镜智-谓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名之大也;具足不缺曰圆;实智高悬万像形现镱之喻也。三、平等性智-清净智水,不简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变故,名曰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眼高临,邪正不谬,因以为名。五成所作智-二利应作故,曰所作,妙业必遂成之称也」;又四智之说明,参阅『成唯识论』第十巷。

(17)『成唯识论』第十云:「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麤重,显法身故」。

(18)『成唯识论』第十云:「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识熟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

(19)『大日经疏』第三云:「谓初发菩提心时,见此曼荼罗已遍法界;升第二住又逾广逾深:作十转开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后所见圆极」。

(20)『大日经疏』第二十云:「决定谛信我即法界、我即毗卢遮那、我即普门法身」;又『大日经疏』第一云:「法界者,广大金刚智体也。此智体者,所谓如来实相智身,『大日经』第六云:『彼能有知此内心之大我』」。

(21)『悲华经』第四云:「以三昧力故,于一念中,悉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妙世界」;『智度论』第在诸佛所有妙世界」『r智度论』第四十七云:「菩萨入三昧王,放大光明,请召十方,无不悉集,又遣化佛,遍至十方」;『三昧耶佛戒仪』云:「众生界清净,应知即法身」。

(22)『智度论』第九云:「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又云:「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

(23)『心地观经』第四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

(24)『五秘密仪轨』云:「由修五密,于涅盘(nirvana)、生死、不染不着:于无边五趣生死,广作利乐,分身百亿,游诸趣中,成就有情,令证金刚萨埵位」。

(25)『即身成佛义』云:「若能观念此理趣,三密相应故,现身速疾显现证得本有三身,故名速疾显,如常实时即日,即身义亦如是」。(摘录自密宗要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4 1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法布施。吉祥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宝海论坛 繁体中文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4-16 23: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